仙境傳說1-福州 于山

于山海拔52.2米,形似巨鼇,最高點鼇頂峰。山上怪石嶙峋,林木參天,景色秀麗,曆為遊覽勝地。主要景點有平遠台與戚公祠、九仙觀與天君殿、大士殿、報恩定光多寶塔(即白塔)等。山上還有自宋代以來摩崖石刻100多處。黃裳在此修編道藏。北宋崇寧年間徽宗詔令搜訪天下道教遺書,就書藝局令道士校訂。至崇寧、大觀年間,又增至5387卷。政和中刊藏典,又兩詔郡國搜訪道門遺書,所獲甚夥,乃設經局,敕道士元妙宗、王道堅詳加校訂,送龍圖閣直學士中大夫福州郡守黃裳役工鏤板。事畢,進經板於東京(今河南開封),共540函,5481卷,名曰《政和萬壽道藏》。道書雕板,始於五代,而全藏刊板,則始於此。


仙境傳說2-十堰武當山飛升崖真武大帝

真武大帝是太上老君第八十二次變化之身,飛升崖是真武大帝升天的地方。相傳,真武大帝年輕時就在此修煉,他面壁數十年,靜如古井,坐如盤松,九月初九的那一天,真武大帝大道將成,他師傅紫氣元君下凡來考驗他,化作一位美女為真武梳妝,真武逃避到絕壁的一塊岩石上,美女羞愧情急,跳下萬丈深淵,真武見狀也縱身跳下救人。這時,峽 谷中五條龍由天池騰空而起,捧擁著真武升天而去…… 。飛升崖上的梳粧台,是依據真武大帝在此修煉和飛升的傳說而修建的。站在梳妝臺上,眺望南岩美麗的風光,是一種難得的享受。在梳粧台圍欄外,有一塊伸出岩壁的巨石,叫“試心石”,相傳真武就是從這塊巨石上跳下而升天的。巨石下臨萬丈深淵,十分危險,如果到此遊玩,勿請注意,不要涉足在這塊巨石上。


仙境傳說3-廣州光孝寺 禪宗六祖惠能

廣州光孝寺是羊城年代最古、規模最大的佛教名刹。至今主要有山門、天王殿、大雄寶殿、鐘鼓樓、伽藍殿、六祖殿、睡佛樓、洗缽泉、東西鐵塔、大悲幢、痙發塔等建築與歷代碑記文物。這也是六祖剃度的地方。佛家經典記載的是,禪宗五祖弘忍將衣缽傳給六祖慧能後,慧能一路南下到廣州附近山林,隱居十五年後,出山來到廣州光孝寺,正碰上印宗法師講《涅槃經》。這天風很大,寺前旗杆上旗幡飄動不已。座下兩個僧人爭論不休,一說風動,一說幡動。慧能對他們說:“不是風動,不是幡動,仁者心動。”大概講的是人的一切煩惱,都不是來自外界,而是來自我們自己的心,只要心不亂,一切皆可看清,心亂了,哪怕近在咫尺也看不清。心的外面沒有世界,不是風在動,也不是旗子在動,本質是我們心念在動!禪宗祖師爺達摩來到中國後,因為不會講中文,只能面壁九年傳道,因為面壁太久,需要活動筋骨,所以留了本武功秘笈叫易筋經。禪宗由慧能發揚光大,一花開五葉,六祖慧能的髪塔,慧能大師在光孝寺講經的菩提樹。


仙境傳說4-廬山仙人洞 純陽真人呂洞賓

呂洞賓道號純陽子,自稱回道人。是道教祖師,目前道教北派(全真教)、南派(張紫陽)、東派(陸潛虛)、西派(李涵虛)皆源於呂祖。原為儒生,40歲遇鄭火龍真人傳劍術,64歲遇鐘離漢傳丹法,道成之後,普度眾生。

火龍傳劍記

呂先生會昌中,功名失意,遂游江州至廬山,遇葛仙公弟子火龍真人,姓鄭名思遠,號小祝融,世稱神醫。欲人有疾則書符誦祝,立見消融,與上古祝融氏相累,真人見呂祖骨相清靈,遊心世外,即傳以內丹煉己之訣。製成通天靈劍(即天遁劍法)。並詩曰:“萬裏誅妖電光繞,白龍一片空中矯。昔持此劍斬邪魔,今贈君家斷煩惱。”臨別囑曰:“子可居此山,以完玉煉,他日聞鐘聲響處,乃得聞金煉之訣。”遂去。


仙境傳說5-鷹潭龍虎山 符篆派正一道張道陵

道教有丹鼎派與符篆派,丹鼎練丹,符篆畫符。第一代天師張道陵率弟子入雲錦山肇基煉九天神丹,“丹成而龍虎見”,雲錦山便由此而改名為“龍虎山”。第四代天師張盛回龍虎山,為祭祀祖天師而興建起“祖天師廟”,每逢三元節,登壇傳錄,各地學道者紛至遝來,形成了“晝夜長明羽人國”的繁華景象。桑海滄田,“天師廟”也幾經修繕,名稱也多次更改,明嘉靖時改為“正一觀”至今。現在的“正一觀”,是在原址按宋代建築風格重建,並吸收了明、清時的一些合理建制和藝術特點,整個建築灰瓦白牆,古樸典雅,氣勢雄偉,仙骨傲然。正一觀最早的名稱叫“祖天師廟”,是第四代天師張盛自四川回龍虎山“永宣祖教”,為祭祀祖天師而建的廟宇,宋代時改稱“演法觀”,明嘉靖年間稱“正一觀”。現在的正一觀是 2000 年在被毀的正一觀原地上按宋代建築風格新建的,占地 60 餘畝,坐東朝西,南北對稱。整個建築灰瓦白牆,古樸典雅,氣勢雄偉,仙骨傲然;觀外綠樹蔥蘢,龍虎侍衛;觀內仙氣香煙繚繞,是中外道教信徒尋仙訪祖、朝聖溯源的祖庭。丹成而龍虎見,正一觀後面的山,就是龍虎山。


仙境傳說6-池州九華山地藏王六道現在我做主

據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說,地藏菩薩曾受釋迦牟尼佛的囑託,要在釋迦滅度後、彌勒佛降誕前的無佛之世留住世間,教化眾生度脫沉淪於地獄、餓鬼、畜生、阿修羅、人、天諸道中的眾生。而且他發誓“地獄未空,誓不成佛”。有情眾生只要念誦其名號,禮拜供奉其像,就能得到無量功德的救濟。

故事是這樣的,話說釋總的退休party中,公司所有人都來慶祝,就是沒看到地總,原來公司工作最認真的是地總還在外面工作。釋總拿起i鳳打給地總:今天我退休你是忘了嗎?趕快給我過來。這時地總在外地工作的無數分身皆來見釋總,釋總說:今天我要退休了,以後公司就交給你了。觀音總說:這這這…,那你也給我們說說地總的本事啊?(他每天工作這麼晚連退休party都還在工作,公司交給地總這還要說嗎?但這當然是迷之聲不能說)於是釋總說了地總的本事給大家聽,最後釋總說:地總公司交給你了,我要退休拉。地總說:釋總,你放心把公司交給我吧!只要有人還沒下班,我一定不下班,等大家都下班了,我才下班。釋總說:那我放心了,掰拉!!!於是在未來佛彌勒誕生前,六道都歸地藏王管。

相傳安徽九華山是地藏菩薩的說法道場。據說唐代有新羅國僧人金喬覺泛舟渡海(地藏王是韓國人),來到中國。見九華山峰巒疊起,是修道的好去處,於是在山中擇地而居,潛心修行。據說他那時雖已六十歲,但身體異常健壯,“項聳奇骨,軀長七尺,而力倍百夫”(唐費冠卿《九華山化城寺記》)。他擇了東崖岩石(在古拜經台旁),終日坐禪誦經,後被山民諸葛節發現,民眾大為感動。其事蹟傳開後,得到本地閔姓山主等人的捐助,於是建寺廟,辟道場。金喬覺去世後,葬於神光嶺的月身寶殿,俗稱“肉身塔”。據《宋高僧傳》、《重僧搜神記》等稱,金喬覺“趺坐函中,遂沒為地藏王”,過了三載,“開函視之,顏色如生,舁之,骨節俱動,若撼金鎖焉,隨(遂)名金地藏”。因其生前篤信地藏菩薩,而且傳說其容貌酷似地藏瑞相,人們便認定他是地藏菩薩轉世。九華山也就被認為是地藏菩薩道場。而對地藏菩薩的信仰,在民間也越益流行。每年農曆七月三十日,即傳說的地藏菩薩誕辰之日,各地前來九華山朝拜的信徒絡繹不絕。照片是九華山肉身寶殿與古拜經台。去九華山記的不要求東求西的,地藏王接的工作量實在太龐大了,我到那只做了兩件重要的事,在肉身寶殿與古拜經台花了3小時,幫地藏王轉了地藏經廻向六道眾生,這比你向地藏王求東求西好多了。


仙境傳說7- 武功山玉頂 汪仙壇

汪仙壇,也稱望仙壇。距金頂400米。《吉安府志》載:吉州知府汪可受恤民遭貶斥,憤而脫俗在武功山。羽化後,百姓在此立壇塑像祭祀。《聊齋志異》第十一卷中,對汪可受有一個專篇。《汪可受》,湖廣黃梅縣汪可受能記三生:一世為秀才,讀書僧寺。僧有牝馬產騾駒,愛而奪之。後死,冥王稽籍,怒其貪暴,罰使為騾償寺僧。既生,僧愛護之,欲死無間。稍長,輒思投身澗穀,又恐負豢養之恩,冥罰益甚,遂安之。數年孽滿自斃。生一農人家。墮蓐能言,父母以為不祥,殺之,乃生汪秀才家。秀才近五旬,得男甚喜。汪生而了了,但憶前生以早言死,遂不敢言,至三四歲人皆以為啞。一日父方為文,適有友人過訪,投筆出應客。汪入見父作,不覺技癢,代成之。父返見之,問:“何人來?”家人曰:“無之。”父大疑。次日故書一題置幾上,旋出;少間即返,翳行悄步而入。則見兒伏案間,稿已數行,忽睹父至,不覺出聲,跪求免死。父喜,握手曰:“吾家止汝一人,既能文,家門之幸也,何自匿為?”由是益教之讀。少年成進士,官至大同巡撫。

汪可受(1559—1620年),湖北黃梅人,字以虛,號靜峰、三盤居士,額精道佛,法號“道森”,對風水道經頗有研究。汪可受從小出生在文人世家。父親汪勳(號逸齋)昆仲孝友(人文毓秀之意),相繼入邑庠(本地中學)。均留有不少詩詞佳作傳世。叔父汪灼(字竹庵),究心禪學。汪可受幼時讀書用功,有“黃連居士”之稱。明萬曆七年(1579年)己卯中舉,次年21歲中進士。初授金華知縣,體察民間疾苦,又任禮部員外郎、郎中。明萬曆二十年(1592年),汪可受被朝庭選任吉安知府,上任以後,汪可受力行法治,體恤民困,不畏強暴,正直清廉,使吉州一派生機,政通人和,百姓安逸。在任期間,多次與京城大儒遊覽武功山,遍遊走訪各寺庵,慰問道人和住持。在金頂建壇,瀑布邊建亭,親書“福星亭”和“福野須之”二匾。之後,又多次上武功山,在壇邊誦讀經文,研討道法。此舉被武功山神老感動,便托夢給白鶴峰主持,修建一壇,並封汪公為壇主,此是“汪仙壇”之由來。


仙境傳說8-大上清宮 伏魔殿

在中國古典名著《水滸》第一回,寫的是“張天師祈禳瘟疫。洪太尉誤走妖魔。”就是講大上清宮的,由上清宮內的鎮妖井,走出 36 天罡,72 地煞、演繹出一部驚天動地的梁山好漢的故事,在中國可謂婦孺皆知。如今,伏魔殿仍在,鎮妖井仍存,遊人信士絡繹而至,都忍不住要探一探伏魔殿的神奇,鎮妖井的玄秘。但這108條好漢,演繹完忠孝仁愛信義和平,早已修成正果回歸升天了。


仙境傳說9-武功山銀頂葛仙壇、沖應壇 葛玄
葛玄(164-244):東漢道教天師。字孝先,被尊稱為葛天師。為道教靈寶派祖師。漢族,丹陽郡句容(今屬江蘇)人,葛洪之從祖父(祖父之兄)。《抱樸子·金丹篇》稱曾從左慈學道,受《太清丹經》、《黃帝九鼎神丹經》、《金液丹經》等道經,於閤皂山(今江西樟樹市境內)修道。後遨遊山川,周旋於括蒼、南嶽、羅浮諸山。後漢室傾覆,三國戰亂,於是刪集《靈寶經誥》,精心研誦“上清”、“靈寶”諸部真經;曾囑其弟子鄭隱,在他死後將“上清”、“三洞”、“靈寶”中盟諸品經籙付閣皂宗壇及家門弟子,世世籙傳。據說,吳嘉禾二年(233),葛玄徑往閣皂東峰建庵,築壇立爐,修煉九轉金丹。《靈寶經籙》傳自葛玄,故後世靈寶道士奉他為閣皂宗祖師。《三國志·吳書》記載:孫權好道術,葛玄嘗與之遊,得權器重,特于方山立洞玄觀。《輿地志》也有赤烏二年(239)建立方山觀的記載。北宋崇寧三年(1104)封“沖應真人”;南宋淳皊六年(1246)封“沖應孚佑真君”。道教尊為葛仙翁,又稱太極仙翁。在道教流派中與張道陵、許遜、薩守堅共為四大天師。
葛仙壇,也稱老壇、觀日台,全稱為“東吳雷霆玄省之壇”。位於距金頂500米的高坡上,全部用麻石砌成,石塊中間膠以石灰、糯米。古祭壇由山門、古壇兩部分組成。石門為一方行石門,高1.8米、寬1米。門外為觀日台遺址,古壇為紀念葛玄而建,系用長條形石塊壘接而成的高約四米,面積為12平方的石室。室內上有神台,上供葛玄等神像。室外用石頭壘成一面積40平方的長方形坪地。西元238年,即是三國時期吳國孫權當政的赤烏元年,著名玄學家,江蘇句容人葛玄到處遊覽名山大川,雲遊到武功山的時候,看到這裏雲蒸霞蔚、仙氣繚繞,於是停留下來,登山煉丹6年,進行了道教理論研究和實踐活動,被當地人稱為“葛仙人”。在明朝的時候,明世宗的母親生了惡瘡,怎麼都治不好,後來派遣張天師和安福知縣郭宗遠到武功山進香求神,祈求武功山的葛真人保佑母親早日康復,後來太后果然痊癒了,明世宗很高興,還命令張天師和安福知縣再次上山感謝神靈,並寫了敕諭謝恩。   
沖應壇,為了紀念葛玄而修建的,因為在北宋崇寧三年(1104)和南宋淳估六年(1246),宋徽宗和宋理宗分別賜封葛玄為“沖應真人”和“沖應孚佑真君”,這個祭壇因此而得名。晉朝的時候,葛玄的從孫葛洪也來到武功山,拜葛玄的徒弟鄭思遠(即鄭隱)為師,勤修道教理論,學道有成,下山優遊四方,著書立說,完成了道教經典的理論著作《抱樸子》,為道教理論的發展作出了貢獻。  


仙境傳說10-武夷山朱衣聖君與大紅袍有關嗎?

魁星點鬥占鼇頭,朱衣點頭上金榜。朱衣神君又稱「朱衣聖君」、「朱衣帝君」,是祀文昌帝君的祠廟中必有的神,文昌廟中大多同祀有「朱衣神君」與「文昌帝君」一同坐鎮殿堂,輔弼文事,文昌主文運,武曲主財帛,因此朱衣神君除本職之外,也兼佐功名利祿之事。關於「朱衣神君」其人,有二說,一為朱熹,一為穿著朱色衣服之人(這是指大紅袍嗎?)及某一職務之人,而這裏的朱衣帝君不是指某個人,而是指專門掌管祭典的官員,地位相當崇高,稱為「朱衣」是因為擔任祭典的官員大都穿著紅色衣服,因為官位崇高,也成為讀書人祭拜的對象,主要用意在於,求得考題遂意,希望自己金榜題名。


 仙境傳說11-武功山問道台 葛洪

葛洪(西元284~364年),字稚川,自號抱樸子,東晉著名醫藥學家。漢族,晉丹陽郡(今江蘇句容)人。三國方士葛玄之侄孫,世稱小仙翁。他曾受封為關內侯,後隱居羅浮山煉丹。葛洪繼承並改造了早期道教的神仙理論,在《抱樸子內篇》中,他不僅全面總結了晉以前的神仙理論,並系統地總結了晉以前的神仙方術,包括守一、行氣、導引和房中術等; 同時又將神仙方術與儒家的綱常名教相結合,強調“欲求仙者,要當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。若德行不修,而但務方術,皆不得長生也”。並把這種綱常名教與道教的戒律融為一體,要求信徒嚴格遵守。他說:“覽諸道戒,無不雲欲求長生者,必欲積善立功,慈心於物,恕己及人,仁逮昆蟲,樂人之吉,憫人之苦,酬人之急,救人之窮,手不傷生,口不勸禍,見人之得如己之得,見人之失如己之失,不自貴,不自譽,不嫉妬勝己,不佞諂陰賊,如此乃為有德,受福於天,所作必成,求仙可冀也。”主張神仙養生為內,儒術應世為外。

葛洪是中國東晉時期有名的醫生,是預防醫學的介導者。著有《肘後方》,書中最早記載一些傳染病如天花、恙蟲病症侯及診治。“天行發斑瘡”是全世界最早有關天花的記載。其在煉丹方面也頗有心得,丹書《抱樸子·內篇》具體地描寫了煉製金銀丹藥等多方面有關化學的知識,也介紹了許多物質性質和物質變化。例如“丹砂燒之成水銀,積變又還成丹砂”,即指加熱紅色硫化汞(丹砂),分解出汞,而汞加硫黃又能生成黑色硫化汞,再變為紅色硫化汞。描述了化學反應的可逆性。又如“以曾青塗鐵,鐵赤色如銅”,就描述了鐵置換出銅的反應,等等。《葛稚川移居圖軸》元王蒙繪,故宮博物院藏。《人物圖·葛仙吐火圖》明郭詡繪,上海博物館藏。

葛洪在《肘後備急方》裏面,記述了一種叫“屍注”的病,說這種病會互相傳染,並且千變萬化。染上這種病的人鬧不清自己到底哪兒不舒服,只覺得怕冷發燒,渾身疲乏,精神恍惚,身體一天天消瘦,時間長了還會喪命。葛洪描述的這種病,就是現在我們所說的結核病。結核菌能使人身上的許多器官致病。肺結核、骨關節結核、腦膜結核、腸和腹膜結核等等,都是結核菌引起的。葛洪是最早觀察和記載結核病的科學家。

葛洪的《肘後備急方》中還記載了一種叫犬咬人引起的病症。犬就是瘋狗。人被瘋狗咬了,非常痛苦,病人受不得一點刺激,只要聽見一點聲音,就會抽搐痙攣,甚至聽到倒水的響聲也會抽風,所以有人把瘋狗病又叫做“恐水病”。在古時候,對這種病沒有什麼辦法治療。葛洪想到古代有以毒攻毒的辦法。例如我國最古的醫學著作《黃帝內經》裏就說,治病要用“毒”藥,沒有“毒”性治不了病。葛洪想,瘋狗咬人,一定是狗嘴裏有毒物,從傷口侵入人體,使人中了毒。能不能用瘋狗身上的毒物來治這種病呢?他把瘋狗捕來殺死,取出腦子,敷在犬病人的傷口上。果然有的人沒有再發病,有人雖然發了病,也比較輕些。(發病輕應該是古人知識不足造成的誤解,狂犬病一旦發作死亡率100%,不管輕重都無差異)

葛洪用的方法是有科學道理的,含有免疫的思想萌芽。大家知道,種牛痘可以預防天花,注射腦炎疫苗可以預防腦炎,注射破傷風細菌的毒素可以治療破傷風。這些方法都是近代免疫學的研究成果。“免疫”就是免於得傳染病。細菌和病毒等侵入我們的身體,我們的身體本來有排斥和消滅它們的能力,所以不一定就發病,只有在身體的抵抗力差的時候,細菌和病毒等才能使人發病。免疫的方法就是設法提高人體的抗病能力,使人免於發病。注射預防針,就是一種免疫的方法 (現代免疫學的內容越來越豐富,注射預防針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)。葛洪對狂犬病能採取預防措施,可以稱得上是免疫學的先驅。歐洲的免疫學是從法國的巴斯德開始的。他用人工的方法使兔子得瘋狗病,把病兔的腦髓取出來製成針劑,用來預防和治療瘋狗病,原理與葛洪的基本上相似。巴斯德的工作方法當然比較科學,但是比葛洪晚了1000多年。

在世界醫學歷史上,葛洪還第一次記載了兩種傳染病,一種是天花,一種叫恙蟲病。葛洪在 《肘後備急方》裏寫道:有一年發生了一種奇怪的流行病,病人渾身起一個個的皰瘡,起初是些小紅點,不久就變成白色的膿皰,很容易碰破。如果不好好治療,皰瘡一邊長一邊潰爛,人還要發高燒,十個有九個治不好,就算僥倖治好了,皮膚上也會留下一個個的小瘢。小瘢初起發黑,一年以後才變得和皮膚一樣顏色。葛洪描寫的這種奇怪的流行病,正是後來所說的天花。西方的醫學家認為最早記載天花的是阿拉伯的醫生雷撒斯,其實葛洪生活的時代,比雷撒斯要早500多年。

葛洪把恙蟲病叫做“沙虱毒”。現已弄清楚,沙虱毒的病原體是一種比細菌還小的微生物,叫“立克次氏體”。有一種小蟲叫沙虱,螫人吸血的時候就把這種病原體注入人的身體內,使人得病發熱。沙虱生長在南方,據調查,我國只有廣東、福建一帶有恙蟲病流行,其他地方極為罕見。葛洪是通過艱苦的實踐,才得到關於這種病的知識的。原來他酷愛煉丹,在廣東的羅浮山裏住了很久。這一帶的深山草地裏就有沙虱。沙虱比小米粒還小,不仔細觀察根本發現不了。葛洪不但發現了沙虱,還知道它是傳染疾病的媒介。他的記載比美國醫生帕姆在1878年的記載,要早1500多年。

問道台,傳說當年葛洪經常在那個臺上向葛玄的徒弟鄭隱(鄭思遠)請教修道煉丹的問題。現在,這兩個地方也是一覽千米懸空木棧道的最佳位置。上面地勢險要,大家上去拍照的時候也同樣要注意安全。


 仙境傳說12-湄州媽祖 福建之光

福建出產的神仙,第十二集,終於看到女性神仙了,可謂福建之光。西元960 年,林默娘出生在今天的福建莆田湄洲灣的一個叫做湄洲嶼的小島上。關於她有很多神話傳說故事,據說,林默娘在出生的第一個月沒有哭過,所以家人便取了一個「默」的名字。還有書上說林默娘水性很好,能夠駕著席子穿越大海,而且經常救助落水的人。在一次救助落水人時,林默娘不幸罹難,眾人感激她的恩德,就把她當成神仙供奉了起來。林默娘之所以會被人們尊稱為媽祖,主要是尊重的意思,這裏的「媽」並不是媽媽之意,而是一種尊稱,和「祖」在一起有「奶奶」的意思。目前,媽祖的信仰在沿海特別是在港澳臺以及東南亞盛行。特別是在臺灣,每年都會舉行媽祖廟會,參加人數有幾十萬之多。每一位神仙在出生的時候就已經展示出自己的不同之處,從凡人變成神仙的林默娘也不例外。據《三教搜神大全》記載,林默娘是林家最小的女兒,林母在生下她的時候已經年近五十,可以說是一位高齡產婦。當時,父親林願每每看到自己的兒子就會感歎沒有女兒,於是林母就讓丈夫陪自己一起去向觀世音請願,求菩薩顯靈,賜給自己一個女兒。在觀音廟祈福時,林母忽然感覺到有個東西在自己嘴邊,就本能地吞了下去,回到家中,就發現自己懷孕了。十四個月之後,林媽媽產下了這位女神。林默娘在離開母體的時候一聲未吭,在此後的一個月中,也沒聽見哭一聲。由於這個女兒很安靜,林願就給她取名為林默。此外,林默娘在出生的時候,還帶著香氣,這種香氣沁人心脾,一直持續了半個多月才漸漸散去。

林默娘出生的時候已經是天生異象,長大之後又會發生怎樣的傳奇故事呢?在《三教搜神大全》中是這樣記載的:由於林默娘是觀音菩薩賜給林家的,因此她從小就很有佛緣。還在繈褓中的時候,林默娘就可以雙手合十行禮。等到五歲的時候,她就可以背誦《觀音經》了,在十一歲的時候,還可以跟著佛樂跳出相應的舞蹈。不僅如此,林默娘還有未卜先知的本領,能夠預知福禍,並告知鄉裏百姓。這樣看來,林默娘是一位女巫,能掐會算。殊不知,她還是位女神醫,但凡鄉裏百姓生病了,只要找林默娘看病問診,絕對可以藥到病除。在《天后顯聖錄》中就記載了林默娘「窺井得符」的故事:一天,十六歲的林默娘和自己的玩伴一起圍著水井梳妝打扮。這時,忽然從井下麵冒出一個人來,林默娘的玩伴被嚇得四散逃竄,只有林默娘一個人很淡定地看著這個從井底冒出的人。此人雙手遞給林默娘一道銅符,並告訴她,這個銅符可以治病救人,保護船員和鄉裏百姓。林默娘接過銅符之後,銅符瞬間發生變化,融入到了她的身體裏面。從此之後,林默娘既可以騰雲駕霧,巡視海域,也可以未卜先知,救人治病。       

有一天,林默娘的父親帶著幾個兒子出海到福州送貨,順便買一些日常的生活用品。當天晚上,家裏只剩下林默娘和母親兩人。半夜時分,半睡半醒的林母發現女兒渾身在抽搐,立刻喚醒了她。林默娘醒來之後反而怪罪母親,說自己剛才靈魂出竅,去救助遭遇海難的父親和哥哥。誰知竟被母親喚醒,使自己所救的大哥被海怪拖下海了。剛開始的時候,林媽媽並不相信女兒所言之事,後來林父歸來,訴說自己出海時遇到的事情。當時海風很大,海浪很高,自己和兒子的船隻被沖散了,眼看就要沉入大海,只見一位女神用四肢拉住我和另外三個兒子的船隻,用嘴銜住大兒子的船隻,我們才能順利前行。途中,女神鬆開了嘴,大兒子就被海浪吞噬了。這時林母想起當晚林默娘所言之事,才相信女兒所言不虛。後來,林默娘元神出竅救助父兄的故事就在百姓之間流傳開來,她也正式擔當起了護航的重任。

媽祖信仰的發展
俗話說,有海水的地方就會有中國人,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會有媽祖。貿易往來使得中華兒女行走各地,並且在世界的各個地方安居發展,他們所到之處都會建立媽祖廟或者天后宮,來祭祀媽祖。

第一:民間信仰階段。

今天的莆田已經是中國知名的港口城市了,在古時候,它還是一個破舊的漁村。林默娘水性很好,經常救助落水的人,在一次救助活動中,不幸遇難。曾經受到林默娘恩德的人不相信自己的恩人已經離世,就編造了一個故事,說林默娘做了諸多的好事,恩德已經積夠,所以羽化成仙了。在這個故事的感召之下,人們在林默娘的老家為其修建了一座宗祠,並在林默娘遇難的日子進行祭祀。剛開始的時候,只是那些受過林默娘恩惠的人去參拜。後來,周圍的人本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原則,也去參拜。就這樣,林默娘成為了莆田當地的神仙。
 

第二:海洋貿易的連帶效應。

宋朝之後,長年戰亂的中原地區逐漸失去了全國經濟中心的地位,南方一躍而上,成為全國主要的糧食供應地。為了順利將南方的糧食運到北方,宋朝開闢了海道。同時,為了賺取更多的錢財,南宋政府開闢了一些通商口岸,莆田就是這批港口之一。莆田人在外出的時候,首先會去媽祖祠拜祭。這些外出貿易的莆田人就這樣把家鄉的習俗帶到了世界各地,讓媽祖神廟在不同的地區落地生根。
 

第三:官方推廣和全民信仰。
 

北宋滅亡之後,南宋以臨安為陪都,也就是今天的杭州。由於南方的地形起伏較大,多丘陵和盆地,所以海道就成了主要的運輸道路。古人雲「天下至險莫於海」,為了祈求平安,當朝的統治者就開始營造海神信仰,最終選擇了已有廣泛信眾的林默娘。查閱歷朝歷代對林默娘的敕封,竟有36次之多,其中宋朝有14次,僅次於清朝的15次,此外元朝2次、明朝4次,封號從「夫人」、「天妃」、「天后」到「天上聖母」,並列入國家祀典。在官方的大力倡導之下,媽祖的信仰逐漸從民間信仰變為官方的信仰,並伴隨著商人的足跡遍佈世界的各個角落。2009年10月,媽祖信仰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。


仙境傳說13-洛河 洛神 三國無雙甄姬

來到洛陽旅館放完行李,已經晚上6點了。要趕在太陽下山前找到甄姬,公園裡問了當地人,沒人知道雕像。公園很大天色漸晚,忽在一角落看到了雕像,公園管理處員工說洛神苑在整修,所以雕像搬到了公園管理處,還真幸運,如果到洛神苑肯定又撲空了。

洛神,又名宓妃,遠古時代漢族神話傳說中的女神,乃伏羲氏之女,因迷戀洛河兩岸的美麗景色,降臨人間,來到洛陽。

話說當年曹操打敗袁紹後,清點袁紹家產,見到袁紹的媳婦甄姬美貌,吭啷一聲劍即掉落地,就把甄姬帶回家了。操死後,兩個兒子曹丕與曹植開始搶甄姬。由這典故看,如果要算中國十大美女的話,甄姬一定入榜。曹植真才子也,被迫做七步詩,怎搶的過曹丕。「亂世桃花逐水流」,被譽為當世三大美人之一的甄姬,外貌出眾,神采飄逸,令她不由自主地一生於情海中飄蕩,亦悲亦喜。古時女子對自己的命運是無法掌控的,相較於現代的女性的自主性,可說是幸福多了。因此,甄姬唯有化身為洛神,才能自由自在。曹植與甄姬相見於洛河,做了洛神賦,全文如下:

洛神賦 曹植

黃初三年,餘朝京師,還濟洛川。古人有言,斯水之神,名曰宓妃。感宋玉對楚王說神女之事,遂作斯賦。其辭曰:

餘從京域,言歸東藩。背伊闕,越轘轅,經通穀,陵景山。日既西傾,車殆馬煩。爾迺稅駕乎蘅皋,秣駟乎芝田。容與乎陽林,流眄乎洛川。於是精移神駭,忽焉思散。俯則未察,仰以殊觀─睹一麗人,於巖之畔。迺援禦者而告之曰:「爾有覿於彼者乎?彼何人斯?若此之艷也!」禦者對曰:「臣聞河洛之神,名曰宓妃。然則君王所見,無迺是乎?其狀若何?臣願聞之。」

餘告之曰:「其形也,翩若驚鴻,婉若遊龍。榮曜秋菊,華茂春松。髣髴兮若輕雲之蔽月,飄颻兮若流風之迴雪。遠而望之,皎若太陽升朝霞,迫而察之,灼若芙蕖出淥波。襛纖得衷,修短合度。肩若削成,腰如約素。延頸秀項,皓質呈露。芳澤無加,鉛華弗禦。雲髻峨峨,修眉聯娟,丹脣外朗,皓齒內鮮,明眸善睞,靨輔承權。瓌姿艷逸,儀靜體閑。柔情綽態,媚於語言。奇服曠世,骨像應圖。披羅衣之璀粲兮,珥瑤碧之華琚。戴金翠之首飾,綴明珠以耀軀。踐遠遊之文履,曳霧綃之輕裾。微幽蘭之芳藹兮,步踟躕於山隅。」

於是忽焉縱體,以遨以嬉。左倚采旄,右蔭桂旗。攘皓腕於神滸兮,采湍瀨之玄芝。餘情悅其淑美兮,心振蕩而不怡。無良媒以接歡兮,託微波而通辭。願誠素之先達兮,解玉佩以要之。嗟佳人之信脩兮,羌習禮而明詩。抗瓊珶以和予兮,指潛淵而為期。執眷眷之款實兮,懼斯靈之我欺。感交甫之棄言兮,悵猶豫而狐疑。收和顏而靜志兮,申禮防以自持。

於是洛靈感焉,徙倚徬徨,神光離合,乍陰乍陽。竦輕軀以鶴立,若將飛而未翔。踐椒塗之郁烈,步蘅薄而流芳。超長吟以永慕兮,聲哀厲而彌長。

爾迺眾靈雜遝,命儔嘯侶,或戲清流,或翔神渚,或采明珠,或拾翠羽。從南湘之二妃,攜漢濱之遊女。歎匏瓜之無匹兮,詠牽牛之獨處。揚輕袿之猗靡兮,翳脩袖以延佇。體迅飛鳧,飄忽若神,陵波微步,羅襪生塵。動無常則,若危若安。進止難期,若往若還。轉眄流精,光潤玉顏。含辭未吐,氣若幽蘭。華容婀娜,令我忘飡。

於是屏翳收風,川後靜波,馮夷鳴鼓,女媧清歌。騰文魚以警乘,鳴玉鸞以偕逝。六龍儼其齊首,載雲車之容裔。鯨鯢踴而夾轂,水禽翔而為衛。

於是越北沚,過南岡。紆素領,迴清陽,動朱唇以徐言,陳交接之大綱。恨人神之道殊兮,怨盛年之莫當。抗羅袂以掩涕兮,淚流襟之浪浪。悼良會之永絕兮,哀一逝而異鄉。無微情以效愛兮,獻江南之明璫。雖潛處於太陰,長寄心於君王。忽不悟其所舍,悵神宵而蔽光。

於是背下陵高,足往神留,遺情想像,顧望懷愁。冀靈體之復形,禦輕舟而上溯。浮長川而忘反,思綿綿而增慕。夜耿耿而不寐,霑繁霜而至曙。命僕夫而就駕,吾將歸乎東路。攬騑轡以抗策,悵盤桓而不能去。


(少林寺內面影石)

仙境傳說14-少林寺 達摩洞 禪宗祖師 達摩

不立文字 明心見性 見性成佛

達摩是釋迦摩尼的第二十八代弟子,同時是天竺禪宗二十八代祖師。傳統上的說法,達摩自海路來到震旦後,聞說梁武帝信奉佛法,於是至金陵(今江蘇南京)與其談法。由於達摩與梁武帝的佛教理念不合,遂「一葦渡江」止於嵩山少林寺,於寺中面壁九年,稱「壁觀婆羅門」。在石洞留下《易筋經》和《洗髓經》。

面壁九年 靜待法嗣

達摩進入北魏之後,便在嵩、洛之間遊化。有一天,他遇到了慧可。慧可在未出家之前是一位大將軍,在沙場上殺人無數,立過無數汗馬功勞。有一天,正當二軍交戰,慧可一刀劈斷了敵人的手臂,當砍飛的手血濺到他手上的瞬間,慧可突然呆住了!在千軍萬馬奔騰、吶喊廝殺的激烈戰爭中,他只是呆呆站著,呆呆地看著自己的手……,一直到戰事結束。從此以後,慧可被手血濺到的地方長出了人面瘡,他每天做噩夢、每天失眠。有一天他終於覺悟了,開始懺悔修行,最後成為天下第一論師、小乘佛法的第一人。達摩找慧可講論佛法,沒想到慧可講法講不過,愈講愈生氣、愈講愈生氣……,忽然間,他拿起一百零八顆的大念珠,就往達摩臉上打下去。達摩被打得齒斷血流,但是他不敢讓血滴在地上,聖人的血如果滴在地上,當地會有三年的災禍,於是他只得把它吞進肚子裡,這就是「打落牙齒和血吞」的由來。達摩看到中土最有根器因緣的慧可尚且這樣,他便跑到少林寺後山的石洞閉關面壁,默然不語。這一坐,就是九年。

菩提般若之知,世人本自有之,即緣心迷,不能自悟,須求大善知識,示道見性。愚人、智人佛性本亦無差別,只緣迷悟,迷即為愚,悟即成智。自性心地,以智慧觀照,內外照徹,識自本心。若識本心,即是解脫。

這就是說每個人的本性本來是清淨無染,具有般若智慧,只是一直被妄念的浮雲所掩蓋,處於“迷”的狀態罷了。一旦妄念被消滅淨盡,就可以頓時明見自己心的本性,般若智慧顯發出來,一悟即至佛地。

由少林寺到達摩洞要爬陡直的階梯約一個小時,帶本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去轉經在洞內轉了一次。達摩面影石在少林寺,要看到要有機緣因為門關起來不開的,和尚放我進去,我也在面影石前轉了一次金剛般若波羅蜜經,金剛般若波羅蜜的翻譯是金剛般的圓滿智慧。


仙境傳說15-少林寺 立雪亭 禪宗二祖 慧可

九年後,慧可再見達摩!慧可看著達摩的背影,不敢造次,只在洞門口外靜靜地垂手站著,祈求著!祈求達摩能回應他的求法!一夜飄雪不斷,白茫茫的雪深過了膝蓋,慧可卻依然堅持地站在雪地中。

發大勇猛精進心 斷臂求法

天光初亮,萬籟俱寂。達摩緩緩開口:「你在這裡站了一夜,想求什麼呢?」「祈求師父慈悲,開示究竟解脫之法。」「諸佛無上的菩提大法,難值難遇!不是這小乘自了漢可以求得的!」慧可一聽,當下發起勇猛大精進心,自斷手臂,表明求法的堅決。達摩不禁讚歎道:「諸佛菩薩為法忘軀,不顧身命。你今日斷臂求法,誠屬難得,將來必將得道。」「從今日起,你就叫『慧可』吧!」

猶如重生一般的慧可,面對賜與他新生命的皈依師達摩,說出了心底最深的祈求。那名將軍到底是慧可的前世還是他出家前的經歷呢?其實兩種說法都可以,因為「過去種種譬如過去死」,已經消逝的過去就不需要拘泥於此,放眼未來才能讓自己開心。他說:「師父,我的心一直不安……,請求師父為我安心!」「把心拿來!我替你安!」慧可一聽達摩的話,當下覓「心」,過了良久,他才緩緩地說:「師父,我找不到我的心!」「為師,已替你安心!」慧可於是當下大悟,之後便一直隨侍在達摩的身邊。「若知前世因,今生做的事;若知來世果,今生做的事。」很都人總在煩惱許多不屬於自己的煩惱,但是那大多都是庸人自擾,既然找不到不安的心,那就表示沒有那顆不安的心,既然沒有那顆不安的心,那又何須找人安心?既然不須找人安心,那自然便可以安心。達摩於中土弘法的因緣即將圓滿,他將弟子們集合起來,考核印證成就。弟子們紛紛向達摩說出自己對於佛法的領悟,只有慧可默默起身,走到了達摩的面前禮敬三拜,然後默默走回原位,不隨語文教導而直指心證,真正做到「佛佛唯傳本體,師師密付本心」!達摩看著慧可:「你得到了我的真髓!」達摩將如來正法眼藏以及作為東土傳法信物的袈裟傳給了慧可,授記他為法傳人。照片為少林寺立雪亭,達摩洞內斷臂石。


仙境傳說16-洛陽關林 重量級仙人再次登場 恩主公 關聖帝君關羽

仙境傳說系列的照片倒不是位置的景色差,因為我都貼成仙的點,所以不是石頭就是樹拉山洞的。臺北行天宮有替人收驚,小孩哭鬧不止,就會帶小孩或其衣服去收驚。為何說是重量級仙人?因為住臺北的小孩很多都被恩主公照顧過,看收驚的手勢是很有趣的,看起來像是在安心與定神。

人生得意時溫酒斬華雄,人生失意時兵敗走麥城。鬼也能成仙嗎?讓我們繼續看下去。

關公享壽六十,關平年四十一。關公遇害的消息傳抵麥城,據守麥城的周倉、王甫與營中軍士悲憤難抑,一同自刎殉主。同時間,孫權在計殺關公後,設宴慶功,席間論功行賞,呂蒙功居首位,孫權進酒序功,呂蒙接酒之際,突然厲聲大罵孫權,眾人大驚,知道關公英靈附身呂蒙身上,不久呂蒙即七竅流血而亡。孫權在關公遇害後,深恐劉備報仇,於是以木匣盛裝關公首級嫁禍給曹操,一方面又厚葬關公身軀於當陽漳鄉。

當曹操接獲木匣後,見關公面目如常,口開目動,心中大慌,馬上命人刻沈香木為軀,連同首級一同葬於洛陽南門外,曹操在受此驚嚇後,即一病不起,於建安二十五年正月氣絕而亡。民間相傳關公遇害後,英魂不散,悠然飄盪至當陽玉泉山,山中老僧普淨曾與關公在鎮國寺有一面之緣,當時關公奉嫂北行,行經沂水關時,守將卞喜設下毒計,在鎮國寺中埋下刀斧手百名,當時寺中和尚普淨眼見關公命在旦夕,暗中示警,使關公與兄嫂化險為夷,而普淨也隱居於玉泉山中。

此番相逢,普淨見關公心有不甘,英靈浮盪雲中大呼「還我頭來」,於是有心藉機開導,便向關公闡明前因後果,普淨雲:「將軍,昔非今是,一切休論,前因後果,早有定數。今將軍為呂蒙所害,大呼還我頭來,然而昔日顏良、文醜與五關六將之頭,又要向誰索取?」關公聞言猶如當頭棒喝,大徹大悟向普淨叩謝而去。後來關公常在玉泉山顯現聖蹟,當地人遂於山頂建廟奉祀。

唐朝儀鳳元年( 西元六七六年 )玉泉山建造佛院時,以關公曾在鎮國寺聽經及普淨和尚點化之因緣,授命關公為「伽藍之神」,成為佛道兩教共祀之神明。關公遇害後,身首分葬兩地。於是 民間有「頭定洛陽,身困當陽,魂歸故鄉」的說法,在這三處均有建廟立祀, 分別為:山西省解州運城市關公故鄉常平村的「常平家廟」、河南省洛陽市的「關林」、湖北省當陽縣的「關陵」。

照片中的升天之樹是關羽沿此樹升天,這樹是螺旋狀的上升的很奇特。另顆是桃園三結義樹。小時也去找過恩主公收驚過,文像武像都貼好了。


仙境傳說17-洛陽白馬寺 如來佛祖 釋迦牟尼

中華第一座舍利塔:洛陽白馬寺 齊雲塔

安葬釋迦牟尼舍利的塔,亦稱阿育王塔。釋迦牟尼滅度後200年左右,阿育王統一古印度,皈依佛教之後,大興佛教,到建立塔寺,分奉舍利,按每億戶人家分得一份,計八萬四千份,建八萬四千寶塔,華夏得十九份,建十九處寶塔。如來佛祖家喻戶曉,就不再介紹了。白馬寺為第一座官方寺院。公元六十七年,漢使及印度二高僧迦葉摩騰竺法蘭以白馬馱載佛經、佛像抵洛陽。白馬寺建於公元六十八年,漢明帝敕令在洛陽雍門外建僧院,為銘記白馬馱經之功,故名該僧院為白馬寺。第一本漢文佛經《四十二章經》是在白馬寺譯出,這讓我傻眼了,因為四十二章經實在太白話了,我一直以為是清代皇家在看的佛經,鹿鼎記看傻了。很多佛經是由白馬寺翻譯出來的,如佛觀無量壽經、妙法蓮華經等,照片只照些我看過的。


仙境傳說18-西安大雁塔 唐三藏

唐三藏翻譯的最常被讀的一部是心經。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受想行識亦復如是。阿這個色不是色情的色拉。沒翻前是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受即是空,空即是受,想即是空,空即是想...。這只是心經的一部份,結果整個心經,就肉肉長了,現留的版本是唐三藏譯版。先來欣賞下唐三藏的文采:

觀自在菩薩。行深波若波羅蜜多時。照見五蘊皆空。度一切苦厄。舍利子。色不異空。空不異色。色即是空。空即是色。受想行識。亦復如是。舍利子。是諸法空相。不生不滅。不垢不淨。不增不減。是故空中無色。無受想行識。無眼耳鼻舌身意。無色身香味觸法。無眼界。乃至無意識界。無無明。亦無無明盡。乃至無老死。亦無老死盡。無苦集滅道。無智。亦無得。以無所得得故。菩提薩埵。依般若波羅蜜多故。心無罣礙。無罣礙故。遠離顛倒夢想。究竟涅盤。三世諸佛。依波若波羅蜜多故。得阿藐多羅三藐三菩提。故知般若波羅蜜多。是大神咒。是大明咒。是無上咒。是無等等咒。能除一切苦。真實不虛。故說波若波羅蜜多咒。即說咒曰。揭諦揭諦。波羅揭諦。波羅僧揭諦。菩提薩婆訶。

玄奘,(602~664),名陳煒,世稱三藏法師,俗稱唐僧,河南偃師人,三歲便剃髮出家於洛陽的淨土寺修行,後因隋唐交替之際,戰事紛亂起,便和許多僧侶轉而逃至蜀地的成都修行。唐玄奘是位歷史典範的僧侶,因唐代是中國佛教的繁盛時期,因此對佛教的釋義眾說紛紜,門派分歧,甚有相互矛盾之情形,有感於此,便積極展開去天竺取經之行。玄奘於公元628年自長安西行,經由中亞、阿富汗而進入印度,公元645年回國,往返十七年,行程五萬里,親歷一百又十國,帶回佛經657部,先後在弘福寺、慈恩寺、玉華寺等處翻譯佛經74部,共計1335卷,在中國佛教譯經史上,玄奘堪稱典範。他所翻譯的佛經,其數量之多,範圍之廣,組織之嚴密,方法之完備,譯筆之精審,都是前無古人,後無來者,實為譯經史上第一人。他帶著許多經書、佛像,走過西域南麓,途經敦煌回到闊別十七年的首都─長安。回到中土時,倍受唐高宗的禮遇,唐高宗永徽三年,於慈恩寺內興建了「大雁塔」。「大雁塔」是為了收藏安置玄奘從印度取回的佛書、佛像、經典而建立的。據說興建大雁塔時,玄奘曾親自背磚運石參與工程之興建,大雁塔最初只有五層,高達六十米,至武則天時,塔身塌損於是下令重修大雁塔,並將它增加了二層,成了今日的七層建築物。佛經不是唐三藏帶回後才傳入中土,佛教在漢代已經傳入中土了,第一部佛經四十二章經是在漢代白馬寺裡翻譯的。抵達大雁塔時下午3點摔了相機,就趕回市區買新的相機,回到大雁塔時已經下午5點了,5點半關門所以不賣門票就沒進去了,大雁塔夜景不錯,還有噴水可看。


仙境傳說19-開封延慶觀 中神通 全真王重陽
開封有個很大區的宋代清明上河園區,但多為近代重建。清明上河園的清明不是清代與明代,是宋代的清明節,因為清明節最熱鬧在清明節畫的,所以有張名畫叫清明上河圖。東邪、西毒、南帝、北丐怎打得過仙人,所以華山論劍最後王重陽贏了,但九陰真經始終不練,因為他是純陽真人教出來的啊,怎會去練九陰真經(我自己下注解)。延慶觀建於元朝,其弟子丘處機為了紀念王重陽,在其羽化升仙處建的。順便附一張少林寺裡的渾元三教九流圖,就和三大營養素代謝一樣,殊途同歸亦可互通有無。
王重陽名王嚞,字知明,道號重陽子,故稱王重陽。中國宋金之際著名道士。幼好讀書,後入府學,中進士,系京兆學籍。金天眷元年(1138),應武略,中甲科,遂易名世雄。年47,深感“天遣文武之進兩無成焉”,憤然辭職,慨然入道,隱棲山林。金正隆四年(1159),棄家外游,于甘河鎮遇純陽真人—呂洞賓授以內煉真訣,悟道出家。金大定元年(1161),在南時村挖穴墓,取名“活死人墓”,又號“行菆”,自居其中,潛心修持。三年,功成丹圓,遷居劉蔣村。七年,獨自乞食,東出潼關,前往山東布教,建立全真道。其善於隨機施教,尤長於以詩詞歌曲勸誘士人,以神奇詭異驚世駭俗。在山東寧海等地宣講教法。同時,先後收馬鈺、孫不二、譚處端、劉處玄、丘處機、郝大通、王處一為弟子,遂後建立全真教團。收弟子7人,後世稱全真教七真人。十年攜弟子馬鈺、譚處端、劉處玄、丘處機4人返歸關中,途中飛升於大樑(開封)。
王重陽創立全真教,主張儒、釋、道三教平等,三教合一,提出“三教從來一祖風”的融合學說。全真道內以《道德經》、 《孝經》、《般若波羅蜜多心經》為必修經典,認為修道即修心,除情去欲,存思靜定、心地清靜便是修行的真捷徑。所以,全真道不崇尚符籙,不事黃白煉丹之術。


仙境傳說20-華山 玉泉院 陳搏老祖
陳摶,字圖南,號扶搖子、白雲先生、希夷先生,後世尊稱為陳摶老祖。他精通易理,首繪太極圖,並把秘而不宣的內丹學說公之於世,有“天下第一睡仙”的美稱—時常一睡數日,宋史記載:每寢處,多百餘日不起。相傳他與道家傳奇人物呂洞賓、李琪、譚峭交往甚密。其著述易龍圖序、龜鑑、心相篇等對後世影響都非常大。
在陳摶以前未見有太極圖,亦未形成太極文化形態及其理論體系。自陳摶創繪出太極圖、先天方圓圖、八卦生變圖等一系列易圖,並發表太極陰陽說後,才出現了宋代大儒周敦頤的太極圖說、張載的太和論、邵雍(陳摶的第三弟子)的皇極經世,程顥、程頤、朱熹等的易傳,從而才有中華獨有的太極文化形態和一系列理論的形成,尤其是宋代理學家的形成,推動了宋代歷史的進步。張載(1020~1077),字子厚,繼承陳摶的宇宙一氣論,提出了太虛即氣論,兩者契合,成為宋代唯物論的先源。不難看出,陳摶是當之無愧的中國太極文化的創始人、宋代理學的奠基人。至此,儒家缺少的起源部分就補足了,集儒家大成的朱熹將道體併入了近思錄。
陳搏老祖的得天下寧失一山的故事,相傳當年趙匡胤在華山下棋亭輸了華山。陳摶見趙匡胤方面大耳,有帝王之氣,故意激他,嫌他不過一小小軍卒,不願與之對弈。趙匡胤一聽急了,誇口要以華山作為賭注與陳摶一決高下。棋至中盤,局勢兩分;至殘局時,陳摶有意拿言語刺激趙匡胤。趙匡胤怒氣上來,想通過殺吃而一舉拿下,豈料操之過急,敗下陣來。後來陳橋兵變,趙匡胤黃袍加身,登上帝位。陳摶正騎驢游華陰縣,聽說此事,在驢背上撫掌長笑曰:天下從此定矣!當了皇帝的趙匡胤沒有食言,下旨免去華山道士、庶民的賦稅。此後便有自古華山不納糧之說。